與任何3D動畫制作工藝的流程一樣,3D動畫師在一部動畫片制作過程中所擔任的,是一個辛勤且苦命的技工。首先要有原畫設計圖,動畫師才能根據(jù)設計圖制作出3D人物和場景。藝術總監(jiān)拿出設計圖紙后,動畫師就仿佛泥塑藝術家靈魂附體一般,開始對著電腦屏幕蹂躪一個虛擬立方體——行話叫“建模”。這就好比泥塑藝術家在捏泥人,只是人家用的是手和刻刀,而動畫師用的是鼠標和鍵盤。
及至動畫師眼圈發(fā)紫時,角色形態(tài)基本就出來了,這時藝術總監(jiān)就會讓動畫師“上材質”。所謂“上材質”,就好比是泥塑藝術家給泥模子上染料。但泥塑藝術家用的是筆,而動畫師用的是3D制作軟件。這可是個細活,需要不斷修改,細致繪畫,反復在3D模型上繪制。
材質上好之后,下一步工作則是“綁定骨骼”。“綁定骨骼”又是什么?顧名思義,就是給做好的3D模型安上骨骼,讓3D模型運動起來。因為現(xiàn)在完工的只是一個上了色的“泥塑”,一動就會“折胳膊斷腿”。這時動畫師暫時變成了一名提線木偶制作者,為3D模型安裝能動的關節(jié)和骨骼??山巧家涯蠛?,又怎么安裝關節(jié)呢?沒關系,電腦和3D制作軟件沒有什么不可能實現(xiàn)的。綁定的過程,就好比外科醫(yī)生給肌肉撕裂患者進行骨骼肌縫合,其復雜程度和“惡心”程度可想而知,此處不再贅述。
骨骼“裝”好之后,就該來“調動畫”了。直到這時,動畫師才開始制作動畫片的精髓,讓“靜態(tài)”變成“動態(tài)”。
如何讓動畫角色的運動更為自然更符常理呢?動畫師不得不進行職業(yè)轉換,暫時成為一名“演員”,親自把動作演練一番,讓自己感受角色,并與角色融為一體,用細膩的感覺和精湛的技藝細心調制模型的各種QQ刷鉆動作。
當動作基本完成之后,就要進行最后一步了:把模型放在高配置的機器上“渲染”,說白了也就是讓電腦把3D模型和場景變成一幀幀靜止圖片的過程。這是一個相當耗時的過程:動畫模型做得越精細,渲染一幀的時間也就越長。《功夫熊貓》一幀耗時4小時,而一秒鐘動畫片可是24幀??!待一幀幀的靜止圖片被渲染出來后,再用軟件把它們連在一起,一部3D動畫基本上就呈現(xiàn)在我們眼前了。
隨著動畫作品質量和時長的提升,以上這些制作絕對不可能由一個人來完成,所以動畫企業(yè)必須進行流水作業(yè),專人專項,各負其責。所以說動畫是藝術,但動畫制作卻是工業(yè),而且屬于高端制造業(yè),這可不是做一枝筆或者一塊橡皮那么簡單。
而國內在游戲和3D動畫和網(wǎng)絡游戲的雙重渲染下,3D動畫熱潮越來越高,3D動畫產(chǎn)業(yè)的崛起已成不可否認的事實,而動漫培訓和游戲培訓火爆可見一般,國內急需建立完善的游戲動漫教育體系!